今天是:   舊版網站
 
您所在位置 > 首頁 > 新聞資訊 > 產教融合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
來源:http://www.jiangsu.gov.cn/art/2018/8/1/art_64497_7766878.html   作者:    日期:2019-08-26   瀏覽量:5839  

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實施意見

?

蘇政辦發〔2018〕48

?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精神,在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我省產教融合發展,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全面提升教育質量和人力資源質量,不斷增強教育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能力,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教育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培養一大批適應和引領我省經濟發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文化建設、生態環境、人民生活等“六個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為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增強我省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到2025年左右,全省高等教育分類發展、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特色化發展體系初步形成,面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特色優勢院校、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基本確立,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總體形成,需求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結構性矛盾基本解決,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強。

二、強化產教融合統籌規劃

(三)統籌產教融合發展規劃。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結合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一中心、一基地”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揚子江城市群建設等戰略部署,突出江蘇制造業基礎和創新優勢,統籌優化產業和教育結構,將產教融合發展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修編以及區域發展、產業發展、城鄉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等專項規劃,同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政策制定、要素支持和重大項目建設。將產教融合情況列為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建設的重要內容,優化調整相關考核指標。(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有關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四)統籌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面向產業和區域發展需求,完善教育資源布局,加快人才培養結構調整,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加強高水平大學建設,完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機制,推動高等教育融入全省創新體系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發揮對創新型省份建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高校整合各類資源、平臺、要素,與行業骨干企業、中小微創新創業型企業建立緊密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增強集聚人才資源、牽引產業升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制定研究型、應用型本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分類評價管理辦法。引導并確定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及獨立學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支持有條件的高等職業學校建設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出臺專項激勵政策,建設10所高水平應用型本科院校。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領航計劃和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卓越計劃,建好一批高水平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推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結構與區域產業體系相匹配、與人口分布相適應、與產業布局相對接,鼓勵高校和職業學校面向省“1+3”重點功能區戰略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辦學方向,實現特色發展。引導職業教育資源逐步向產業和人口集聚區集中,新建和改建職業學校原則上應向產業園區集中,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一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新建一批省重點技師學院,加強省級示范性技師學院、技工學校建設。加強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協同合作,探索差別化職業教育發展路徑。鼓勵省內南北結對幫扶地區,依托南北共建園區,圍繞產業共建加強職業教育合作。(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科技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五)統籌產教融合學科專業建設。進一步強化學科專業規劃,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和不斷發展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及時調整專業設置。建立行業和企業參與的學科專業設置評議制度,形成根據社會需求、學校能力和行業指導科學設置新專業的機制。改變專業設置盲目追求招生數量的傾向,集中力量辦好地方急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針對江蘇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聯合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制定重點專業集群建設規劃。服務創新發展主干產業需要,大力發展與智慧制造、現代服務、現代農業相適應的專業集群。服務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物聯網、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紡織服裝、集成電路、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核心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新型顯示等13個產業集群的相關學科專業。服務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和歷史經典產業,重點發展冶金材料、傳統釀造、特色飲食、時尚紡織、工藝美術等產業相關專業。服務“健康江蘇”建設,積極支持家政、健康、養老、文化、旅游等社會領域專業發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及新經濟發展,堅持以需求為牽引、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與產業對接融通,促進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加快推進新工科建設。(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

(六)強化人才培養需求導向。加快推進教育“放管服”改革,注重發揮市場機制配置非基本公共教育資源作用,完善人才培養結構調整機制,強化就業市場對人才供給的有效調節。建立人才需求預測預警機制,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數據與教育數據共享,強化大數據分析應用,健全高校、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把就業質量作為學校辦學水平考核的核心指標。嚴格實行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把市場供求比例、就業質量作為學校設置調整學科專業、確定培養規模的重要依據,定期發布職業學校、高校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吻合度狀況報告,公布擴大招生的新興專業、限制或停止招生的專業目錄,建立第三方調查評估機制。(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有關部門)

三、發揮企業產教融合重要主體作用

(七)拓寬企業參與途徑。支持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堅持準入條件透明化、審批范圍最小化,改進辦學準入條件和審批環節,營造公平、有序競爭的發展環境。開展職業學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試點,允許企業以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依法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支持地方政府和民辦職業學校合作舉辦混合所有制性質的職業學?;蚨墝W院(系部)。對舉辦職業學校的企業,其辦學符合職業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的,各地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注重發揮國有企業等骨干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辦好做強職業學校。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企業大學,圍繞企業及行業需求開展技術技能培訓。鼓勵規模以上企業安排專門機構和人員參與職業學校、高校人才培養。鼓勵科技企業設立“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評定“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和“江蘇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示范基地”,支持校企共同培養研究生。(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國資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商聯)

(八)全面深化校企合作改革。制定《江蘇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支持企業深度參與職業學校、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學校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材開發、實習實訓等工作,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高校聘任的產業教授應參與學校學科與學位點建設、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教材開發、教學改革等工作。職業學校新設專業原則上應有相關行業企業參與。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支持職業學校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開展學校與企業、專業與企業、班級與企業等多層次合作辦學,建立招生、人才培養、就業聯動機制。推動百所職業學校與千家企業訂單培養技能人才。鼓勵高校在企業設立研究生工作站,構建產教研一體化平臺,開設企業課程。支持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工程中心、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支持職業學校通過場地、設備租賃等方式與企業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和職業技能競賽訓練場地。鼓勵各地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等形式,建設或者支持企業、學校建設公共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基地和研究實踐課程、教學資源等公共服務項目。對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的企業,根據不同職業(工種)的培訓成本,按規定給予每人每年4000-6000元的培訓補貼。(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經濟和信息化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九)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健全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制度,規模以上企業原則上按職工總數2%安排實習崗位接納職業學校學生實習。逐步建立學生實習工作考核和補助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設立專項資金,對考核認定符合實習實訓規范的企業,按照實習學生每人每月200-400元標準,補助其參與職業教育辦學成本。對符合條件的見習人員見習期滿后留用(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率達50%以上經考核認定的見習基地,按每留用1人補貼1000元的標準,依規給予一次性見習補貼。企業因接收學生實習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支出,依法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將最新技術和設備用于校企共建的實訓平臺,有條件的地方可給予一定經費獎勵。推進實習實訓規范化,保障學生享有獲得合理報酬等合法權益。職業學校和實習單位應根據有關規定,為實習學生投保實習責任保險。對政府舉辦的職業學校設立的主要為在校學生提供實習實訓場所、并由學校出資自辦、由學校負責經營管理、經營收入歸學校所有的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業務活動取得的收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稅收等優惠。(責任單位:省教育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稅務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十)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協同創新和技術轉移。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行動計劃,支持企業與學校、科研機構圍繞產業關鍵技術、核心工藝和共性問題開展協同創新,共同組建技術研究平臺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完善財政科技計劃管理,引導高校將企業生產一線實際需求作為工程技術研究選題的重要來源。高校牽頭申請的省重點研發計劃(產業前瞻與共性關鍵技術)項目,原則上應有行業企業參與。支持高校院所和企業合作申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鼓勵企業與國際名校、國內外研發機構合作設立高端服務機構。完善高??蒲泻笤u價體系,將成果轉化成效作為項目和人才評價重要內容。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和高校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鼓勵行業骨干企業和高校、職業學校聯合共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和工程化基地。建立健全高??蒲性O施與儀器開放服務激勵機制,推進高??蒲性O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與企業資源共享。企業委托學校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按規定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加強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和高校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打造高水平技術成果供需對接平臺。發揮省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快高校創新成果和核心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稅務局)

(十一)強化企業職工在崗教育培訓。落實企業職工培訓制度,按職工工資總額的8%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由企業工會和人力資源部門統籌使用,審計部門監督,確保教育培訓經費60%以上用于一線職工。將不按規定提取使用教育培訓經費并拒不改正的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鼓勵企業完善職工繼續教育體系,開展和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和崗位練兵活動,強化“創新創造學”知識普及。有條件的企業可制定在崗職工學歷進修獎勵辦法,對參加培訓提升技能等級并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職工予以獎勵或補貼。創新教育培訓方式,鼓勵企業向職業學校、高校和培訓機構購買培訓服務。加強產能嚴重過剩行業轉崗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組織實施化解過剩產能企業職工特別培訓計劃。去產能企業失業職工在參加培訓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后,可由所在地縣(市、區)按規定補貼培訓費用。貫徹省有關減輕企業負擔的政策意見,及時研究制定補助企業職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實施細則。(責任單位:省總工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經濟和信息化委)

(十二)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評定和獎勵。研究制定“產教融合型”企業評定標準和獎勵辦法,將深度參與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突出成效、發揮引領作用的企業認定為“產教融合型”企業。對“產教融合型”企業,各級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在技術改造、新技術新產品推廣應用、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型制造、綠色發展、兩化融合、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發展改革等部門在技術改造、新產品研發等項目建設上予以優先支持;財政、稅務部門按規定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今后5年,省級每年認定“產教融合型”企業100家左右。(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財政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稅務局、工商聯)

(十三)拓展產教供需對接渠道。支持行業組織制定深化產教融合工作計劃,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教育教學指導、職業技能鑒定、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和質量評價等服務。鼓勵有關部門、行業、企業、教育機構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設市場化、專業化、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向各類主體提供精準化產教融合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積極培育市場導向、對接供需、精準服務、規范運作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和企業。積極支持社會第三方機構開展產教融合效能評價,建立健全以行政為主導、企業與學校為主體、相關部門指導、第三方有效參與的統計評價體系。(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四、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改革

(十四)將勞動實踐融入基礎教育。中小學要有機結合課程基地建設,加強以職業體驗、職業認知、生活教育為主的職業啟蒙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和就業擇業觀。組織開展“勞動模范、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支持學校聘請勞動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職授課,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職業啟蒙教師隊伍。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中小學相關課程,將學生職業體驗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組織有條件的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與職業學校合作開發和實施勞動技術課程與職業體驗課程。推進職業學校資源面向基礎教育全面開放,鼓勵依托職業學校建設中小學生職業體驗中心。普通高中適當增加職業技術教育內容,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產業園區周邊試點建設普職融通的綜合高中。(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總工會)

(十五)全面推進產教協同育人。健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在推動高水平大學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同時,大力支持應用技術型本科和行業特色類高校建設,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結合”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深化全日制職業學校辦學體制改革,推進職業學校和企業聯盟、與行業聯合、同園區聯結。在技術性、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推動學校招生和企業招工相銜接,明確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強化學校和企業“雙主體”實施,推進學歷與技能并重的人才培養模式。開發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省級管理服務平臺,制定推廣學徒制工作規范和教學標準。大力發展校企雙制、工學一體的技工教育。強化教學、學習、實訓相融合的教育教學活動,推行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教學模式。對接企業生產服務智能化流程,加快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內容和方法智能化改造。強化實踐教學,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實習實訓時間累計不少于1學年,職業學校實踐性教學課時不少于總課時的50%。(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總工會)

(十六)完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對口升學考試制度。逐步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學業水平考試與普通高校對口招生接軌,規范中高職招生行為。穩步推進中職高職銜接、中職本科銜接、高職本科銜接,開展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分段培養、聯合培養。探索開展職業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招收中高職畢業生,高等職業學校招收中職畢業生比例逐步達到50%以上,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職畢業生比例逐步達到30%。逐步提高職業學校、高校招收有工作實踐經歷人員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比例。(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

(十七)加快學校治理結構改革。建立健全職業學校和高校理事會制度,鼓勵引入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支持組建由行業組織、企業參加的院校理(董)事會、專業建設委員會、校企合作委員會并有效發揮作用。職業學校應吸納合作關系緊密、穩定的企業代表加入理(董)事會,參與學校重大事項的審議。擴大職業學校、高校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推動學校優化內部治理,下移管理重心和學術權力,強化目標管理,充分體現一線教學科研機構自主權,積極發展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和科研組織。鼓勵職業學校和高校設立產教融合管理、協調和服務專門機構。(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十八)創新教育培訓服務供給。鼓勵教育培訓機構、行業企業聯合開發優質教育資源,大力支持“互聯網+教育培訓”發展。依托職業學校、高校建設區域技術技能人才培訓中心。鼓勵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廣泛開展非學歷教育和技能培訓,積極參與省農民工學歷能力雙提升計劃、城鄉社區教育培訓活動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工作。支持有條件的社會組織整合校企資源,開發立體化、可選擇的產業技術課程和職業培訓包。推動探索職業學校、高校和行業企業課程學分轉換互認。鼓勵職業學校、高校向行業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購買創新創業、前沿技術課程和教學服務。(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五、強化產教融合教師隊伍建設

(十九)推進職業學校和高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落實職業學校用人自主權,完善職業學校教師資格標準和專業技術職務(職稱)評聘辦法,探索將行業企業從業經歷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專業課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技術能手與職業學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支持職業學校教師與企業技術專家雙向流動、兩棲發展。建立職業學校教師引進綠色通道,對世界技能大賽前三名選手、全國一類職業技能競賽第一名選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省政府授予的“江蘇技能狀元”“江蘇工匠”,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認定后,可由招聘院校自主考核錄用入編。中等職業學??梢酝ㄟ^公開招聘先行聘用特殊緊缺崗位的專業課教師,但被聘用人員應當在聘用之日起3年內取得相應教師資格,否則予以解聘。推動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職業學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職業學??筛鶕嶋H缺編數量在教職工總額中安排一定比例或者通過流動崗位等形式,面向社會和企業聘用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探索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劃。建立“鄉土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到職業學校兼職授課制度。優化高校教師結構,鼓勵高校加大聘用具有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教師的力度。(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有關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十)推進高校和職業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推行全員崗位聘任制和績效考核分配制,因崗聘人、按崗定薪、依績取酬。允許職業學校和高校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經所在學?;蚱髽I同意,職業學校教師、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分別到企業、職業學校兼職,可根據有關規定和雙方約定確定報酬。職業學校和高校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和經所在學校同意后在企業兼職所獲薪酬等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不納入單位工資總額基數。執行職業學校教師配置標準,鼓勵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出臺聘用兼職教師的相關政策,建設優秀兼職教師隊伍。(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十一)加強“雙師型”“一體化”教師培養。實施職業學?!半p師型”“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計劃,完善“雙師型”“一體化”教師認定標準和辦法。嚴格落實專業課教師每5年累計不少于6個月赴企業實踐制度,新入職專業課教師前3年應在企業連續實踐6個月以上。完善職業學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雙師型”“一體化”教師考核評價要充分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推動職業學校、應用型本科高校與大中型企業合作建設“雙師型”“一體化”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完善職業學校和高等院校教師實踐假期制度,支持在職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鍛煉。(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六、加強產教融合平臺載體建設

(二十二)建設一批實習實訓平臺。重點面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一批設備先進、技術超前、集產學研于一體的職業學校專業實習實訓中心,建設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功能健全的區域性公共實習實訓中心和企業實習實訓基地,加強國家和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集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選擇符合條件企業建設一批職業學校校外實訓基地(企業分校)和“鄉土人才教學實踐基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以土地、設備、資金、技術、人才資源等多種形式參與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和平臺。鼓勵各地依托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和骨干學校,圍繞優勢專業集群建設開放共享、產學研一體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支持高校和職業學校主動服務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與地方政府、產業園區、行業企業共建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產學研服務平臺和產業應用技術研發創新平臺,打造高水平產教融合創新創業園區。鼓勵各地對現有省級高水平實訓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加快基礎技能公共實習實訓平臺建設。應用型本科和高等職業學校為新設緊缺急需專業建設實習場所、實訓基地和用于實驗實訓的校內工廠等基礎設施,可適當超出《普通高校建筑規劃面積指標》相關標準。到2020年,建成100個技術水平國內一流、產學研一體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到2025年,建成200個技術水平國內一流、產學研一體的公共實習實訓平臺。(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十三)組建一批職業教育集團。完善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機制,強化政策支持,發揮職業教育集團在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中的重要作用。以地區支柱產業和優勢專業(群)為紐帶,引導省內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大中型企業、創新型中小企業、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參與,建設覆蓋全產業鏈、輻射區域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集團。開展多元主體共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改革試點,探索建立以資本為紐帶、專業為支撐的緊密型職教集團,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骨干職業教育集團。到2020年,建設30個左右行業指導的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50個左右區域性職教集團。到2025年,力爭建設30-50個行業指導的全國示范性職教集團。(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相關行業協會,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十四)培育一批產教聯盟。支持企業、職業學校、高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或其他組織機構,以各方共同利益為基礎,以培養大批具有專業技能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契約為保障,在自愿的前提下形成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教聯盟,推進實體化運作。推動產教聯盟內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師生培養、課程開發、技術研發等方面整體提升,依托產教聯盟做強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形成若干專業化特色顯著、產業鏈條完整、市場規模龐大的優勢產業群。積極開展產教聯盟試點工作,力爭到2020年,圍繞我省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等,培育10個左右示范性產教聯盟;力爭到2025年,培育一批在全國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產教聯盟。(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經濟和信息化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相關行業協會,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七、加強產教融合政策支持

(二十五)落實財稅用地等政策。省財政統籌安排產業發展類專項資金,不斷加大對產業發展急需學科專業(群)、公共實訓平臺和產教融合試點等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各地要統籌產業、科教等相關專項資金,加大地方支持力度。優化財政生均撥款制度,探索建立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生均撥款總額相對穩定機制和分類支持機制。在產教融合領域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在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維護等方面的優勢,支持產教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供給。非營利性組織等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按照稅法規定進行免稅資格認定后,其符合條件的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通過符合條件的公益性社會團體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職業學校進行捐贈的,其捐贈支出按照稅法規定予以稅前扣除。對從事學歷教育的學校提供的教育服務免征增值稅。企業投資或與政府合作建設職業學校、高校的建設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通過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企業自愿以出讓、租賃方式取得土地。鼓勵各地通過減免建設規費、返還老校區資產置換地方收益等方式,支持學校產教融合項目建設。(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稅務局、國土資源廳、發展改革委、物價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十六)強化金融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支持產教融合項目。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適合產教融合項目特點的多元化融資品種,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配套金融服務。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債券融資,加大實習實訓基地等產教融合項目投資。加快發展學生實習責任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支持保險公司對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等開發保險產品,開展保險服務。(責任單位:省金融辦、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江蘇銀監局、江蘇證監局、江蘇保監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

?(二十七)開展產教融合建設試點。支持省內地區、學校、企業積極爭取國家試點任務,申報國家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以公共實訓基地、校外實習基地、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等產教融合實訓平臺載體建設為重點,實施省級產教融合發展工程。組織省產教融合建設試點,重點開展校企合作、職教集團、產教聯盟、混合所有制辦學等試點任務。全省首批遴選4個設區市、10個縣(市、區)、10個產業園區、50家左右職業學校、100家左右企業承擔試點任務。進一步研究明確試點任務、遴選方式、目標要求等實施辦法,完善支持激勵政策,對承擔試點任務的責任主體在國家和省產教融合發展項目安排上給予重點支持。(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會同有關部門,各設區市人民政府)

(二十八)加強國際交流合作。鼓勵職業學校、高校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優質教育資源,開發符合國情、國際開放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和協同創新模式。支持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開展高等職業學校與境外應用型本科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改革試點,示范骨干職業學校均應與國際高水平職業學校結成伙伴院校。探索構建應用技術教育創新國際合作網絡,推動一批中外院校和企業結對聯合培養國際化應用型人才。支持職業教育對接世界技能大賽,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選拔培養高技能人才。發揮海外教師進修基地作用,拓寬職業學校、高校教師海外培訓渠道,提高具有海外教育培訓經歷專業教師比例。支持職業學校、高校探索依托重點境外園區、重點“走出去”企業、重點援外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辦學機構、研發機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基地和教育合作平臺,招收來蘇留學生,輸出優質教育服務。建好江蘇“走出去”校企信息合作平臺。深化中德職業教育合作,加強江蘇省與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產業、教育和人才合作。支持蘇州太倉、常州等地利用德資企業集聚優勢,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試點。(責任單位: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相關設區市人民政府)

八、組織實施

(二十九)強化產教融合工作協調。加強組織領導,在省政府領導下,建立發展改革、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經濟和信息化、科技、稅務、金融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積極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協同聯動,推進工作落實。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建立深化產教融合督查機制,制定考核標準,對重點任務和重點項目加大督促檢查力度,強化事中監督管理和事后評估驗收,及時通報反饋。

(三十)營造產教融合良好環境。大力宣傳各地涌現出的產教融合典型經驗和創新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高素質勞動者的先進事跡,加快收入分配、企業用人制度以及學校編制、教學科研管理等配套改革,不斷提高創新型人才、技術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引導形成學校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企業重視“投資于人”的普遍共識,推動形成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積極營造全社會充分理解、大力支持、深入參與產教融合的良好氛圍。

??

                    江蘇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6月25日



亚洲无码在线免费播放_日韩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中文字幕每日更新精品_人妻在线无码视频看看
  • <progress id="fofjj"><i id="fofjj"><small id="fofjj"></small></i></progress>
  • <tt id="fofjj"><noscript id="fofjj"></noscript></tt>
    <cite id="fofjj"></cite>

      1. <blockquote id="fofjj"></blockquote>
        1. <big id="fofjj"><b id="fofjj"></b></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