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通知:
今天是: |
|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根據《常州市 “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意見,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特制定本發展規劃。
?
一、學校規劃背景
?
黨中央、國務院把職業教育作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明確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笆濉逼陂g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常州經濟面臨轉型升級、結構調整,著力建設創新創業城,特別是未來幾年,常州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落實現代化服務業五年行動計劃。建設教育強市,實現教育現代化,全市上下落實教育優先發展,踐行“育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實施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建設工程,特別是常州創建中國職教名城,構建滿足常州地方經濟需要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發展環境 、服務能力、創新能力,成為全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龍頭,這些都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作為五年制高職校必須為加快經濟轉型、產業升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對職業教育的需求。2014年以來學校在“I4C”發展戰略引領下,確立了“魅力旅商,幸福旅程”的價值追求。形成了“專注現代服務業,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理念,創建成“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全面完成了五個重點專業和兩個特色項目建設任務。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能力不斷提高,專業建設水平不斷提升,校企合作不斷深化,示范引領作用不斷彰顯,達成了“改革創新、示范引領、特色顯現”的建設目標。
總結反思“十二五”發展,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不足:個別專業與常州產業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不很適應,專業結構需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能力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特別是要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領軍人才、職教名師、技能大師、專業帶頭人等“高、特、優”師資。教科研、產學研需要進一步加強,提升教科研能力和為經濟社會服務的能力。
?
二、學校規劃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和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主動適應我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特別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要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全面實施“創新創業、國際化、信息化、立交化、學校文化”I4C發展戰略,全面推進“名師打造、品牌專業建設、智慧校園、國際化辦學、學校文化”工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穩定規模,豐富內涵,強化管理,增強活力,使《規劃》真正成為學校事業發展的行動綱領和路線圖,為常州創建中國職教名城作出積極貢獻,為常州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
(二)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未來五年,學校重點開展內涵建設,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一批校內外貫通、集“產學研創”為一體的產教深度融合的平臺,打造五個以上國內一流、國際接軌的品牌特色專業及專業群,培養3-5名在現代服務業有影響的專家、名師。通過國際化戰略推進五大平臺建設,將學校建成為國際化技術技能高端人才培養的高峰,國際化成為學校最靚麗的名片。通過立交化戰略構建師生成長多元立交橋,學生的雙證獲取率達100%、畢業率保持在98%以上。依托信息化戰略推進“3721”工程,完成國家級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成為同類院校數字化建設的典范。推進校園文化戰略倡導“魅力旅商、幸福旅程”的價值追求,突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叉融合,把校園建成具備職校文化特質的3A級景點、四星級的酒店。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努力打造一支具有較強執行力、戰斗力、領導力的中層干部隊伍。不斷推進依法治校、文化管理、民主管理、科學管理、二級管理的能力與水平,學校綜合實力在全省全國同類職業學校中處第一方陣,發揮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和江蘇省高水平示范學校的示范引領作用,把學校創建成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學院。
2.具體目標
(1)辦學規模。穩定辦學規模,每年招收新生1200-1300人,高職學生數占比80%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穩定在5500-6000人。積極實施立交化戰略,構建中職、高職、本科、研究生學歷貫通、國內國際貫通、學歷與職業資格貫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在校繼續教育人數1200人左右。同時積極開展各級各類培訓10000人次左右。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爭取年出國交流與留學的學生超過100人次,年招收留學研修生30-50人次。
(2)隊伍建設。全校教職工350人左右,專任教師達300人左右,外聘教師60名左右,外教10-15人,文化課、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4:6。以“三師提升工程”為基礎,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的達140人以上,占專任教師的45%以上,其中4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歷(或碩士學位)比例達到90%以上,3-5人具有博士學位。具有副高及以上職稱的達45%以上,副教授人數達到50人以上,培養3-5名教授,3-5名知名教師、行業大師。專業教師中“雙師型”教師達90%以上,每個專業有2名以上副教授職稱的專業帶頭人,各系部有1-2名省級或市級專業帶頭人,加強各專業教研室建設,打造省級優秀教學管理團隊2-3個。
(3)專業建設。根據省職業學校專業群現代化建設標準和要求,整合同類專業和相近專業,打造3-5個省級現代化專業群。五年制高職專業穩定在11個以上,中職專業壓縮到5個左右,積極拓展新興專業,新增五年制高職專業2-3個。建成7個省級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旅游管理、烹飪、財會),5個聯院重點專業,11個校級品牌和特色專業。
(4)課程建設。加強學校課程建設和研究,探索構建素質為本、國際標準、項目載體、信息化支撐、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各專業形成較完善的課改方案、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重點推進基于網路背景下的新型信息化課程建設,重點加強產教融合的綜合實訓課程建設,重點突出引入國際標準的國際化課程建設,重點探索中國文化元素的校本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提倡互動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倡導自主學習、網絡學習、做中學、學中做。與企業、行業合作,開發10門以上綜合實訓課程,引進國際課程標準5門,編寫20本以上校本教材,建設校級、聯院精品課程3-5門,系統開發專業微課2-3門,出版教材8-10本,“十三五”期間,有3-5門學校課程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5)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就業創業創新能力。引入數字化平臺構建一個基于評價教學效果的教學診斷與改進系統,形成學生學習狀況的大數據。把技能競賽、職業資格訓練、技能抽測進行統籌與融合,提升整體技術、技能水平?!半p證書”持有率達100%,中級工考核合格率達100%,參加高級工或相應的職業技能鑒定合格率達95%以上,就業率達98%以上,學校實施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掛鉤制度,鼓勵學生一“憑”多“證”,雙證多證上崗,提高學生質量,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技能競賽和創新創業大賽成績名列前茅。
(6)德育工作。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健全德育工作長效機制和體制,把德育工作貫穿到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建立全員育人機制,完善班主任使用和培養機制,提高班主任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強化德育科研,融入國學和國際元素,豐富德育活動,進行德育活動的系列設計,分層推進,創新德育方法,對五年大專、三年中專、3+4銜接班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措施,進行分類管理,豐富原有五星評比、德育學分制、學生成長袋等管理方法。打造“花開四季”校園德育活動品牌,發揮學生成長指導中心的功能,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為學生成長成才導航。在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省德育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創建國家級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或國家級德育特色學校)。
(7)打造產學研綜合平臺。建成一批面向區域現代服務業發展與咨詢的應用研究機構,以與市商務局共建常州菜研究院為龍頭,再創建2-3個市級以上專業研究平臺,整合資源,開展專業的深層次研究。制定學??蒲行袆佑媱?,每年發表教科研論文150篇以上,開展3項省部級以上、10項市級、30項校級課題研究,每學年科研經費達50萬元以上。加強對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課程與學習形式的研究實踐,對教師教學提供策略指導。發揮4個市級和10個校級名師工作室作用,新建5個名師工作室,強化校本研究,實施3個產學研項目,獲得教師專利5個以上,建成2個技能鑒定站。在學校即景點、學校即酒店、學校即市場的理念引領下,打造常州菜研究院、常州旅商常青藤連鎖超市、“美樂地”立能創業園、環宇藝術設計中心、常州國旅旅商分部等產學基地、產教高地。承擔專業綜合實訓、產品設計、新品開發、技術研發、課程模式改革、學生創業教育、校企合作交流等任務,全面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拓展合作的廣度與深度,校企合作單位由現在的151家增加到180家左右,深化與原有企業的合作,發揮常州旅游職教集團、常州菜研究院的集聚示范作用。打造產教融合的新平臺、新高地。
(8)國際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劃的技能人才,創建國際化示范學校。通過合作辦學、分段培養、師生交流互訪、海外實習與就業,輸出特色專業等五大平臺建設。與12個以上國家和地區進行交流合作,拓展12個合作項目,引進12門國際課程,4個國際證書認證,每年師生出國人數在100人次以上,接受留學研修生30-50人,聘請外教10-15人,在海外設置2-3個辦學點。
(9)智慧學校。
以智慧教育引領,順應“互聯網+”的趨勢,以建設“教育部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薄ⅰ俺V菔袛底只瘜W習試點學?!薄ⅰ俺V萁逃攸c改革創新項目”為契機,以實施學校“3721”信息化戰略為重點,全面推進“智慧學校”建設。在現有網絡架構的基礎上,實現全校各功能區內無線網絡無縫對接;建成學校數據中心數據庫;構建基于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源再生模式;制定基于網絡的教與學評價體系,推進教學信息化;搭建專業融合的“常青藤電商”智慧實訓平臺;完善OA辦公系統、智慧旅商APP及微信公眾平臺,實現在線教學、學習、生活的人人通,促進泛在、移動、個性化學習方式的形成。
(10)校園文化。秉承“用心極致、追求卓越“的校訓,倡導”魅力旅商、幸福旅程”的價值追求,堅持“心在線、旅有道、商無界”現代教育理念,致力于“專注現代服務業、培養國際化人才”,把教育看成是一段不斷發現和成長的幸福旅程。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打造具有職校特質的3A級景點(按景區規則完善校園標識系統)、具有行業特色的4星級酒店實訓場所,開展魅力教師評選,打造魅力四射的學生“花開四季”、“百團大戰”活動,強化學校藝術教育和人文教育,建設“立德”、“立能”、“立志”三立主題教育園,成立旅商校友會,校友基金會等有旅商特色的校友文化,建設國際友誼林、校友林等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旅商9景,將硬件建設與文化氛圍相結合,營造出良好的魅力文化育人環境。
三、學校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以文化引領、師德為先,國際視野、理念為要,項目載體、能力為本,分門別類、專業發展,考核激勵、機制保障為總體建設思路。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教師職業道德考核、獎懲機制,促進優良師德、師風的養成,建立師德監督機制,形成學校、社會、教師、家長、學生“五位一體”的監督網絡,提高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積極開展師德建設月和“168”愛生行動等活動,教職工認真踐行“愛生公約”,把師德師風作為教職工評先評優、職稱職務晉升、績效工資的重要評價內容。
加強師智師能建設。加大“名、特、優”師資培養和引進力度,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退出機制,特聘外聘(包括兼職)教學水平高、專業技能強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型人才充實教師隊伍。搭建教師專業成長多元發展的平臺。邀請專家、學者,特別是行業企業專家來校講座,開展業務培訓和技術指導。完善教師輪訓制度,大力開展以骨干教師為重點的全員培訓,更新知識結構,拓展能力,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實踐、創新能力。未來三年,專任教師全部參加一次以上培訓,強化青年教師培養,繼續做好結對工作,推進“青藍工程”,建立青年教師成長營和教師導師制度,學校教師每人制訂《教師“十三五”發展規劃》,要求35歲以下教師未來三年內獲得碩士學位或考上研究生,對取得碩士學位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教師,給予政策上的優惠和傾斜。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知名大學舉辦的高級研修班、學術交流活動和課程進修,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教學成果和產學研成果展示交流活動,推進學?!敖處煶砷L五級階梯”工作,通過學校學科(專業)領軍班建設,打造一批名師、省市職教領軍人物、專業帶頭人。未來五年,通過引進和學校培養使90%以上的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2-3人獲正高職稱。加強教師產學研和課程開發能力培養,每年開展教師技能大賽,主干專業教師在國家、省市技能大賽中名列前茅。完善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制度,確保每兩年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一線掛職鍛煉。探索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學歷教育+企業實訓”的培養方法。加快各學科專業帶頭人和名師培養,為他們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加強教研組和學科教研室等教學團隊建設,以各學科、各級“名師工作室”為載體,建立團隊合作機制,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形成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梯隊。形成校企合作、產教結合、專兼互補、起示范作用和輻射作用的優秀教學團隊。
?
(二)全面推進專業建設。
優化專業結構。未來五年,投入2000萬元加強專業建設,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統一協調下,圍繞省市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振興計劃和市現代化服務業五年行動計劃,針對長三角打造戰略型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對旅游、財經、現代物流、創意信息、體育休閑、健康養老等領域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廳專業建設標準,在市場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科學設置和調整原有專業,積極優化旅游管理、市場營銷、電子信息工程等傳統專業,開發個人形象設計、休閑服務與管理等新興專業,做優、做強有優勢的五年制高職專業,調整、優化中職專業。整體設計,分步實施,分層推進,有重點、有步驟地選擇有市場前景、區域優勢、行業特色的專業進行重點建設,提升學校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加大投入,著力推進旅游管理、財會、烹飪、商務英語、計算機應用、物流特色。品牌專業建設,以點帶面,推進其他專業協調優質發展。打造餐飲服務、旅游服務、財經服務、商貿物流、創意設計等五大專業群(鏈),形成差別競爭、錯位發展的格局,增強人才培養和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
(三)推進產學合作,促進產教融合
推進校企合作。發揮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根據學校辦學理念,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將專業建設、校園文化、課程改革、技能訓練、人才培養等滲透到與行業企業合作的全過程,推進現代學徒制、訂單培養、工學交替、頂崗實習、冠名班等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教師參與企業產品研發、技術服務、成果推廣。繼續辦好與常州旅游局合作的培訓中心、七個工種的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技能鑒定中心,與常州市商務局共建常州菜研究院,開發常州名點名菜,組建常州物流職教集團,發揮常州旅游職教集團的資源整合作用、優勢互補作用、多贏平臺作用,形成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的融合體。優化實訓基地建設,變消耗型實訓為生產型實訓,探索校企合作的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校企共建研發機構,到企業建立技術服務與產品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打造集學歷教育、職業培訓、技能鑒定、產學研發和職業體驗功能為一體的實訓基地品牌,建成省級高水平現代化實訓基地2個。
(四)大力推進國際化戰略
推進中外合作。進一步加強與意大利、日本、美國、英國等十二個國家和地區的合作,加強與國外知名高職校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學生互訪、教師互派、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引進優質高職教育課程、職業標準、教材體系、數字化教育資源和國外職業技能證書考試,開展國際證書培訓與考試,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通過中外課程的比較,加強優質課程的開發合作,提升課程水平,真正使課程一體化、信息化、國際化,建立課程標準和評價體系,使中外合作向深層次推進,爭取四個系部在未來五年都有一個合作項目。推進與國外知名企業的合作辦學,選派更多的學生出國研修實習、就業深造。
(五)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課改工作領導小組和課改研究小組積極推進課改工作,完善組織制度、具體措施、實施方案和工作進度表。根據“三個貼近”(貼近學生、貼近市場、貼近就業創業)原則,滾動修訂課改實施方案,積極開展市場調研,研究分析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剖析與專業相對應的職業崗位(群)和工作任務。滾動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和各專業主干課程標準,建立課程評價體系和教學評價方式,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職課程體系。專業課程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課程等“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優化教學組織方式,增強學生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與各級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組織專業骨干教師、企業專家共同開發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職校本教材20個。改革文化基礎課的教學,以“兩個面向”(面向全體學生,面向不同專業學生)來構建文化基礎課模塊,以“實用、夠用”為原則,根據不同專業要求設置教學內容的梯度,提高文化課教學的實用性、有效性。德育課程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抓手,強化德育課程的實效性、時代性和職業性,為學生終身發展導航。加強文藝類課程建設,組建學生藝術團隊,提升人文素養,完善學生人格。全面推進學分制,增設選修課,培養學生的專業特長和人文素養。積極推進精品課程建設,高質量建成3-5門校級、院級精品課程和2-3門專業微課程。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教學的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習、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六)加強產學研創工作
加強教育教學研究。建立組織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激勵機制,加大教科研、產學研經費投入,制定相關優惠傾斜政策,營造教育教學研究的專業取向、科研取向、學術取向的氛圍。堅持以校本研究為主體,注重研究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積極參加國家和省級的重大課題研究,申報各級課題40個以上,力爭在省市高職教育的特色研究和實踐創新研究上有所突破。下達科研和產學研任務,制訂科研行動計劃,取得有一定影響的研究成果。鼓勵教師出版專著,編寫教材,申請專利,發表學術論文,積極爭取承辦省市(或國家級)學術會議,進行產教結合研究,完成3個產學研項目,在省級及以上刊物發表論文每年增加10%左右,定期開展校內學術沙龍和每月一次教育教學論壇。大力推進與大學、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開展產學研創活動。
(七)打造德育工作品牌
充分發揮學校在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主陣地、主渠道、主課堂作用,構建學校、家庭、社會橫向結合、縱向協調的德育工作網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想信念、誠實守紀、傳統文化、創業創新等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傳統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個人品德。構建學生成人成才目標,學生在校必須修滿德育學分,技能方面必須有“雙證”,提倡多證。加強學生常規管理,打造平安文明和諧校園。加強德育工作隊伍建設,培育優秀班主任團隊,強化德育名師工作室建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培養學生自我管理團隊和能力,發揮學生干部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加強德育科研,每學年發表(或獲獎)10篇論文,申報二項市級以上德育課題。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構建創新創業工作體系和機制,集聚創新創業教育要素和資源,扶持學生“創業園”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的四到位,培育優秀個人和團隊,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加強職業生涯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建設,推進學生德育學分制和班級星級評比制度,打造德育品牌和特色。研究新時期學生工作新特點,完善制度,創新模式,振奮精神,爭創國家級德育工作先進集體(或德育特色學校)。
(八)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品位
提升學校文化建設水平。根據五年制高職特色,創新學校文化建設思路,形成格調高雅、風格獨特的校園物質文化;形成以人為本、規范有序、“三風”優良的制度文化;形成理念先進、求真務實、奮發向上、團結和諧的精神文化;形成良好的教風、學風、校風,用旅商精神和校訓引領師生成長,培育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文化、禮儀文化、節慶文化、行為文化、班級文化、職業生涯文化。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促進集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高度融合。精心設計“花開四季”、“百團大戰”主題活動,優化“三立”主題園,打造旅商社團,匯編旅商文化系列叢書,改造體育館,搭建師生文藝活動平臺,發揮校史館、圖書館、各專業博物館、杰出校友、創業典范等資源的育人、激勵、導向功能。通過校園電視臺、廣播站、網站、宣傳櫥窗、文化藝術節、技能節、禮儀節、優秀畢業生事跡、創業典范事跡、重大節慶日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八禮四儀教育和法制教育。打造平安校園、和諧校園,提升學校服務師生水平和質量,優化服務舉措,分步改善住宿生條件,學生宿舍全部安裝好空調,使學校真正成為師生生活的花園、學習的樂園、精神的家園。
(九)推進智慧學校建設
未來五年計劃投入2000萬元,有序推進“3721”信息化工程。
實施無線網絡無縫對接工程。對現有網絡架構改造、設備更新,實現學校教學區、生活區、實訓區、辦公區內部的無線網絡無縫對接,具備位置、情境、社會三大感知功能;完善多媒體教室150個、多媒體機房35個、語言實訓室5個;新增智慧教室4個、37個智慧互動空間、智慧實訓室70個;校園網帶寬由1300M增加到2000M電信移動雙路接入。
完成學校中心數據庫建設。根據省市數據中心數據庫的要求,建成學校中心數據庫,實現與省市數據中心對接,為學校科學決策、一站式辦公、基于純學分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生個體的學習狀態跟蹤、學生學習菜單的訂制等提供后臺保障;完善統一門戶網站、統一身份認證系統、移動 APP 互聯等三大平臺建設。
構建基于教學活動的教學資源再生模式。積極開展基于云計算、移動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智慧校園”建設實踐探索,制訂基于智慧終端、智慧教室、智慧實訓室三位一體的智慧校園建設方案并逐步實施;形成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引進、開發、積累、融合、共享和服務一體化的共建共享新機制;以專業融合、課程整合為引領,以課程資源建設為核心,采取引進、開發及再生的手段,搭建課程模塊式的專業群資源平臺,內含課件素材庫、教育信息庫、教案交流庫、教研論文庫、學科知識庫、考題數據庫、師生在線教與學的動態信息等;在財經物流類、應用語言類專業中嘗試“一對一”數字化認知模式;建設3個虛擬仿真實訓中心。
推進教學信息化。制定網絡的教與學的評價體系,將教學空間、學習空間的使用納入教與學的評價中,促使教師廣泛使用基于專業平臺資源群的教學空間實施教學、學生積極參與到基于專業平臺資源群的學習空間中學習;到2020年,100%教師有教學空間,80%學生有學習空間;以省市微課、教學信息化大賽、“五課”教研及校系教學開放日為抓手,通過強化使用Moodle、鳳凰傳媒創壹教學平臺、超星網絡教學平臺,深入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方面應用。
搭建專業融合的智慧實訓平臺。通過政校企合作的途徑,以“常青藤電商”為平臺,“智慧旅游”、“智慧餐飲”項目為著力點,搭建融入學校各專業群為一體的實訓鏈;建立校企信息交流平臺,促進企業新技術、新工藝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形成信息化的管理與決策機制。完善OA辦公系統,實現學校各系部各部門一站式協同辦公;完善學生信息、教務信息、后勤服務等綜合管理系統;提升管理人員的信息化規劃能力、管理能力、執行能力和評價能力;加強網絡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落實網絡管理與信息安全人員持證上崗制度。
?
?
四、規劃實施的保障機制
?
1.更新教育理念作保障
建立學校教育教學發展論壇制度,定期聘請專家學者來校指導,邀請企業行業權威、有關領導來校作講座,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有關培訓、訪問交流等活動,用現代職教理念武裝全體教職工。樹立科學發展觀,謀劃學??茖W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樹立德才兼備、德育為先、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樹立教學為主、能力為本的教學觀,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終身發展出發,積極改革課程計劃、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樹立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觀,以市場為依托、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能力為本位,設計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和人才培養標準方案,全力打造旅游、物流、財經、創意信息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2.加強組織領導,建設隊伍作保障
加強黨的建設,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和“三嚴三實”學習活動,落實黨委實施《“十三五”發展規劃》的領導責任,發揮黨委的凝聚力,黨政齊抓共管,增強《規劃》制訂、實施的領導力、執行力。提高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質,提高科學發展觀能力、駕馭全局的能力和開拓創新的能力。成立《“十三五”發展規劃》領導小組,負責《規劃》實施的指導、協調、督查工作,相關職能部門以《規劃》為基礎,制訂實施計劃和工作方案,梳理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重點問題,明確責任,確?!兑巹潯酚行嵤?/p>
建立目標責任制,架構實施《規劃》的體系,把《規劃》實施納入學校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制訂學?!笆濉表椖咳蝿胀七M表,根據《規劃》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各職能部門分解任務,落實責任,細化方案,定時督查,做到事事有落實,件件有檢查,把目標完成情況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依據。完善第三方撰寫學校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試行學校教育教學診斷改進機制,建立完善校內質量保證體系。強化《規劃》實施的過程管理,提高《規劃》實施的達成度。
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加強黨政領導班子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創建“團結、廉潔、開拓”優秀班子,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領導力。建立干部的培養、使用、考核機制,中層以上干部實行公推競聘上崗,做到能上能下,能進能出,任人唯賢,對中層干部的德、能、勤、績、廉進行民意測評,加強對中層干部的培訓和鍛煉,強化干部業務工作的學習研究、反思總結,為他們提升業務能力、綜合素質創造環境和條件,努力形成勤于實踐、善于管理、敢于創新的風氣。健全干部隊伍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干部肯干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3.加強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作保障。
認真貫徹實施各項教育法律法規,完善學校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依法規范辦學行為,提高依法治校意識。堅持《規劃》實施的黨政集體領導、民主科學決策、分工協作負責的制度。加強績效考核、民主評議,促進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全教代會制度,發揮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學生會在學校建設發展中參政議政的作用,調動教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積極推進校務公開,凡學校發展和涉及教職工利益的重點、熱點、難點問題都提交教代會審議,拓寬教職工建言獻策的渠道,做到政策公開、過程公開、結果公開、評價公開。健全師生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矛盾調處機制、權益保障機制,營造“學校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大家來當家”的和諧氛圍。
4.創新體制機制作保障。
加強二級管理研究,總結反思二級管理的得失,調整優化管理機制,縱深推進學校二級管理,形成決策、運行、評價、反饋既統一又相對獨立的、連續的、封閉的管理“回路“,學校以目標管理為主,系部以過程管理為主,制訂系部工作考核辦法,學校通過制訂總體規劃、提供服務和監督評估等手段實施宏觀管理,系部在學校的宏觀協調下承擔相關的責任和義務,享有相應的權力和利益,使系部真正成為集行政、教育、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管理實體。
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對教師實行分類聘用、分類管理、分類考評,實施教職工二級聘任制、全員合同制、崗位職責制、教職工流動制度,引進競爭、退出和激勵機制,把教職工德、能、勤、績、廉的考核與評先評優、職稱晉升、干部提拔緊密掛鉤。
啟動學校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工作,擬定細化目標管理方案,加強工作質量考核評價,健全質量監控保障體系,把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目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健全獎懲制度,獎優罰劣,優質優酬。實行向骨干教師傾斜的分配獎勵政策,對在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培訓、校企合作等方面有突出成績和貢獻的人員給予專項獎。
進一步深化后勤服務社會化,進一步加強學校監管力度,建立優質的后勤服務保障體系,為教育教學和師生提供優質服務。加強平安學校創建工作,健全機制,落實措施,明確責任,創建省級平安、文明、和諧校園,為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5.足額經費投入作保障。
要高質量完成五年主動發展規劃,經費保障是關鍵。學校將籌措3000萬元用于師資建設、專業建設和數字化校園建設。我們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辦學經費,堅持以政府投入為主,用足、用活、用好政策,爭取主管部門、政府足額按時撥付辦學經費(教育部規定??聘叩嚷殬I院校年生均財政撥款平均水平不低于12000元),爭取逐年提高公共財政經費的投入,通過老校置換,使資產最大化。利用國家對職業教育捐贈享受稅收優惠的政策,吸納社會各界捐資助學基金。通過企業支持、學校自籌、多元創收等渠道籌集資金。厲行節約,開源節流,加強財務預決算和財務運行分析,加大審計和績效評估工作力度,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嚴格財經紀律,控制不合理開支,強化項目績效管理,加強資產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率。擴大招生規模,通過各類成人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培訓、合作辦學、資源運作、產學研等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籌措辦學資金,確保學?!笆濉鞍l展規劃順利實施。
?
二○一六年二月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十三五”專業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
?
專業建設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學校打造品牌的重要載體,對帶動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和促進教學科研的開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加強學校專業建設、推進課程改革,構建有競爭優勢、特色鮮明、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體系,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十三五”發展規劃》、《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意見,特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基礎
學校在“I4C”發展戰略引領下,形成了“關注現代服務業,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辦學理念,建成“國家改革發展示范?!保ㄔO了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學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不斷推進,取得了豐碩成果。
學校順應常州經濟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契機,狠抓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十二五”期間,調整專業建設思路,優化專業結構,開拓產教融合路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師能力,改革教學模式,人才培養質量再上新臺階。新增五年制高職專業1個、三年制中職專業3個、優化設置新專業方向5個。試點現代職教體系,開設“中職-本科”銜接專業3個。對接產業發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實行“2 .5+0.5”和“4.5+0.5 ”的人才培養模式。建設國示范重點專業5個,建成省品牌專業6個、特色專業1個。建成省級實訓基地2個。建設院校級精品課程16門、出版教材21部,開發校本教材41本。師生共獲得省技能大賽一等獎?54個,教師參加省兩課評比獲示范課7個。
目前,學校在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方面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教師在教育觀念上還要進一步更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還要進一步深化,師資隊伍建設還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關鍵。
面對“十三五”,全面落實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不斷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提高產學研合作,不斷加強國際合作,強化特色,樹立品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是學校專業建設和內涵提升的重大責任。
二、指導思想與建設目標
1、指導思想
依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基于常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意見要求,以專注現代服務業,培養國際化人才的學校目標定位為指導,貫徹學校創新創業、國際化、信息化、立交化、旅商文化的I4C發展戰略,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建立專業開發和結構調整動態機制,構建適應常州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的專業體系。為常州市培養現代服務業管理一線所需要的高水平技能型國際化人才。
2、建設目標
以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建設為基礎,以江蘇省現代化示范學校創建為引領,對接國家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標準,適應新型五年制高職院建設的目標要求,根據常州旅游、商貿行業發展趨勢,拓展專業領域,打造專業建設發展平臺,建設現代化專業群,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培養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經過5年的專業建設,在已有專業建設的基礎上,形成涵蓋旅游、商貿行業核心工作崗位(群),滲透現代服務業相關行業崗位(群)協調發展的、更為完善的專業群(鏈)體系。
根據新型五年制高職院建設要求,拓展專業領域,新增五年制高職專業2-3個。以國示范重點專業為核心,根據省職業學校專業群現代化建設標準和要求,打造省級現代化專業群3-5個。以常州菜研究院為龍頭,校政行企共建議、產學研創協同,創建3-5個市級以上專業研究、發展平臺。推進現化職教體系建設試點,在中職專業中全面開展“3+4”、“3+3”試點。以“三師提升工程”為基礎,打造院校級優秀教學團隊3- 5個。進行課程改革,開展專業核心課程改革試點,重點建設10門品牌課程、10門特色課程,編寫20本以上校本教材,出版教材5-8本。開展基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教學現狀咨詢與改進指導相結合的教學質量提升體系。學生“雙證書”持有率達100%,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技能競賽成績在同類學校中處于第一方陣。爭創省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個以上。
三、工作任務和措施
1、依托行業優化結構,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
主動適應常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針對區域經濟發展與行業企業的需求,結合學校自身優勢,科學準確定位,合理設置專業。各專業團隊每年進行行業、企業調研,圍繞產業發展延伸,適應新業態、新模式,調整專業布局,充實專業內涵,拓寬專業口徑,改造、升級現有專業,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效益和人才競爭力。在已建立的11個五年制高職專業基礎上,拓展健康服務與管理、個人形象設計、創意設計等專業,新設專業2-3個;
2、重點與全面建設結合,著力打造現代化專業群(鏈)
圍繞國示范重點建設的旅游管理、烹飪工藝與營養、商務英語、會計、計算機平面設計5個專業基礎上,進行專業群(鏈)的提升工程。在學校7個品牌、特色專業引領下,建設餐飲服務、旅游服務、商貿物流、財經服務、創意設計五大專業群(鏈)。借助現代化專業群建設契機,不斷提升專業建設水平,重點建設3-5個省級高水平現代化的專業群(鏈)。
3、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建設專業發展平臺
創新校企合作育人的新途徑與方式,實現“校政行企共建、產學研創協同”的產教融合平臺建設。使平臺成為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技術服務和產品研發中心、現代學徒制試點載體,技能研究工作室,推動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銜接動力源,推動專業發展的核心。在與商務局共建常州菜研究院基礎上,再與商務局、旅游局、經信委、市外辦等共建創意旅游研究所、電子商務與物流研究所、國際交流與發展中心、藝術設計中心等產教融合平臺,形成專業群建設與專業發展平臺的有機融合。
4、落實“五個對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落實“五個對接”,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課程與職業崗位、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學歷教育對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深入開展以“雙證融通,產學合作”為基礎的人才培養方式改革。以重點專業為龍頭,對接職業標準、行業規范、崗位要求,采取專業設置和行業企業需求相結合,技能訓練和崗位要求相結合,培養目標和用人需求相結合的措施,構建與社會發展和學校特色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
5、完善現代職教體系構建,促進專業提升
促進現代職教體系建設,開展“3+3”、“3+4”中高職銜接試點。開展中高職銜接試點課題研究,合理確定人才培養規格。制訂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研究中高職銜接的教學標準。注重中高職銜接試點在培養規格、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配置、教學管理等方面的銜接,合理確定各階段課程內容的難度、深度、廣度和能力要求。開發中高職銜接教材和教學資源?!?+3”、“3+4”中高職試點專業進一步拓展,形成6個以上的中高職銜接專業試點體系。
推動中外合作辦學,實現中職-高職-本科-碩士體系的中外學歷銜接試點,通過合作開發課程、學分互認、外語強化、引進國際證書,推進專業國際化發展,滿足社會需要。推進“3+2”、“3+4”和“5+2”、“4+1+1”等國際化辦學試點,拓展專業深度合作項目3個。
6、實施師能提升工程,加強教學團隊建設
高職學校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加強教師現代高職理念的更新,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調動教師主動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新教師培訓班、青年教師成長營、骨干教師領軍班、帶頭名師工作室等平臺,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培訓、企業實踐、出國訪問、參加各類競賽,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和教學能力。加強核心教學團隊建設,按專業組成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組成專業教學和課程開發團隊。每個專業培養專業帶頭人2-3個,骨干教師4-6個,打造聯院優秀的教學團隊2-3個。雙師素質教師比率達到85%以上,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學競賽獲獎5項,市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項以上。
7、深化課程改革,開展課程開發
按照課程建設與教學改革相結合,課程建設與課程評估相結合,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分階段、分層次地開展課程建設工作,在課程內容上注重充分體現行業對專業人才的素質要求,引入行業企業技術標準開發專業課程;將崗位能力及行業標準融入專業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完成工作任務及崗位的需要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項目,同時又充分考慮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融合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實現工學結合、課證融合。各專業確定核心3-5門課程進行重點建設,建設10門品牌課程、10門特色課程,編寫20本以上校本教材,出版教材5-8本。
8、圍繞專業建設,強化實踐教學
在學校實踐性教學實訓基地建設基礎上,推進校企業融合,共建實踐平臺和基地,形成“計算機軟件實驗、實訓基地模擬實訓、共建設基地平臺實踐、實習基地崗位實習”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校內實驗、實訓基地建成開放式管理平臺,實現實驗、實訓資源開放共享;按專業群建設校政行企共建平臺,開展實踐活動,實現實踐平臺的專業群內跨專業共享使用;按學校、系部及專業三個層次建設校外實習基地,實現跨系部、跨專業共享使用。積極推進認識實習、跟崗實踐、頂崗實習多種實習方式,強化實踐過程管理和評價,實踐課程占總課時的一半以上。
9、構建現代評價體系,引領教學質量提升
不斷推進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積極推動校企一體化育人的現代學徒制試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處理上,著眼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結合不同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廣泛運用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基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教學現狀咨詢與改進指導相結合的教學質量評價提升體系。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生畢業時“雙證書”持有率達100%,學生參加國家、省、市技能競賽成績名列前茅。
10、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推進信息化教學發展
以MOOCs、翻轉課堂、SPOC等為標志的新一輪教育教學信息化浪潮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學校搶抓機遇,深入推進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傳統課堂教學與在線教育相結合的混合學習的課程改革,積極建設、使用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教學空間,教學空間使用率達100%;建立專業核心課程、主干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實現校內開放,校外共享;?建設主干課程重要知識點的微課程,完成3門課程的微課程制作,在教學中逐步運用;積極參與省級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項目,參加省信息化大賽獲獎項目至少1個。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2016年 1月